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复旦大学王瑞平教授指导医学检验系科研工作

时间:2025-09-05 浏览量: 作者:

复旦大学王瑞平教授指导医学检验系科研工作

8月29日上午,复旦大学上海皮肤病医院王瑞平教授莅临医学检验系和附属和平医院检验科,对研究生进行了科研教学工作指导,并与附属和平医院检验科临床教师进行了学术交流。

王瑞平教授,现任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临床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世界临床药物》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上海医药》临床研究规范专栏负责人,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RSM fellow)上海医药行业协会皮肤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常委等,《Nature Communication》、《Tobacco Control》等杂志审稿人。

工作以来,参与国家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研究、复旦大学高峰高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厅局级项目20余项,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循证能力建设项目、教育部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上海市卫健委科研项目、上海市体育局科研项目、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管理项目等1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SCI收录40余篇先后获"2021年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2015-2017年度市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王瑞平教授针对研究生严欣艺《基于机器学习的非小细胞肺肿瘤的诊断及预后模型研究》的课题进行了精准指导。从“如何更精准区分肺癌患者与健康人群、肺癌患者与非小细胞肺癌亚群”等关键维度他着重强调,科研分析必须紧扣“故事主线”,明确研究对象的界定标准,避免因群体混淆导致逻辑偏差;在数据预处理环节,务必摒弃含有缺失值的样本,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筛选病例,确保数据质量的严谨性。王教授鼓励大家深耕查表法、多因素分析法、计算模型法等核心方法,熟练掌握各类算法与模型概念,并善用有向无环图(DAG)直观呈现变量间的因果关联与逻辑依赖,让研究框架更清晰、论证更扎实。

针对研究生钟丽敏同学《外周血免疫炎症-肿瘤标志物的组合预测结直肠癌(CRC)预后的价值》课题,王瑞平教授结合课题特点给出了细致建议。研究初期可先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潜在关联指标,后续可考虑将患者并发症纳入研究范畴,也可尝试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挖掘不同亚群中的预后差异规律。在组合模型构建方面,他指出,单一指标的预测效能往往存在局限,需系统收集更长时间序列的常规检查数据及完整病例资料,为模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强调“并非指标组合越多越好”,可适当精简筛选控制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逐一验证单指标的预测价值,为优化组合模型提供科学依据。

瑞平教授围绕“如何让数据‘说话’、让分析更具深度”这一核心话题与大家员展开深入探讨。他勉励大家要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度,主动拥抱科研领域的前沿方法与技术,既要“沉下心”钻研理论,更要“动起手”积极实践借助专业的数据分析工具将理论转化为成果,抓住每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打磨技能。科研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反复实践中总结经验、迭代思路,唯有将“学、思、练”紧密结合,才能让数据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假设,让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

王瑞平教授的莅临指导,为医学检验系临床教师和附属和平医院检验科的科研工作拨开了实践中的迷雾,注入了新的思路与活力。其精准的点评、务实的建议,不仅有助于我系科研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更为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孵化高质量科研项目搭建了坚实平台,为我系科研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